文化破圈传播,城市名片更“靓丽”
近期,一则社火表演视频中“社牛”小猴子手拿金箍棒,走出潇洒自如的步伐,社火文化强势输出,迅速引起广大民众的围观和关注。
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,是西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因由各地自发组织,表现形式有较大差异。此次社火表演在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,增强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吸引力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,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,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推进文化自信自强。
不仅是社火,国家级非遗打铁花、湖北“板车剧团”等也惊艳亮相各地,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各类文化的魅力与活力。2月2日,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,唢呐、花车、传统技艺、民俗等囊括其中。去年年底,徐州市沛县民间乐团曹家班登上中央电视台跨年晚会的舞台,靠吹唢呐圈粉无数,主流媒体频频点赞。为了适应不同圈层受众的喜好,曹家班借助抖音平台直播,用唢呐演奏流行歌曲,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的碰撞,草根民间文化的输出,也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唢呐。
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,历经时代的积淀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价值,涵盖了地方最生动的特色,是地方发展的重要缩影和历史见证,也是生活在该地区的人民共同传承的集体记忆,能够唤起其他民众对于地方文化的认知与认同。社交媒体时代,人人都有麦克风,不同于以往PGC(专业媒体内容生产)的内容生产模式,普通人也可以改变传播角色进行信息的传播。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,更多人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式表达,借势流量持续破圈,拓宽了地方文化名片的新维度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的文化资源,能够打造更加靓丽的城市名片,但传承好、传播好非物质文化遗产,需要深入挖掘其独特价值,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多维度和宽度上巧妙连接,以有效举措推动文化资源的影响力、传播力和吸引力,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与体验,转变为助推地区发展的活力之源。(王俏俏)
新闻爆料:0516-82345678 商务合作:0516-85792397 13775881757
版权声明: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、彭城晚报、都市晨报、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,受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的保护,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。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,如擅自转载、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,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。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!
-
苏电社区一群“大小孩”哄乐“老小孩”
鼓楼区 / 时间:2023.06.06
-
方伟来徐调研就业创业工作 王剑锋等陪同
要闻 / 时间:2023.06.06
-
精准服务 把企业事当自家事
经济技术开发区 / 时间:2023.06.06
-
宋乐伟检查高考准备工作情况
要闻 / 时间:2023.06.06
-
夜间抢收
贾汪 / 时间:2023.06.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