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驿道上寻古迹 文旅专家探访利国寻乡村文旅之路
|
||
|
||
|
本报记者 张瑾
新春文旅市场取得“开门红”后,乡村怎样利用历史、人文、自然、交通等资源,推出更多差异化、特色化的文旅新品?带着这一主题,2月4日立春,晨光普照,微风拂面,我市高校教授、文旅专家、文史爱好者、作家等人前往利国镇走访调研,探寻乡村文旅发展之路。
铜山区利国镇为江苏北大门,明代设利国驿,交通便利,运输业发达。境内铜、铁、煤矿石资源丰富,湖面广袤,鱼跃轻舟,是历代兵家、商家必争之地。
西李村石头部落是利国镇一处“网红”打卡地。一行人来到石头部落,目光所及皆是石路、石房、石墙。石质的生活用具石桌、石凳、石磨、石槽,通过创意者奇思妙想的混搭,传递着乡野之风。
转角处,遇见丁丁腔非遗传承人孙倩正在一个石砌小院里装修工作室。
“准备将这里当作非遗传承基地、旅游接待点,院里还可以演出、研学。”孙倩介绍,“丁丁腔的名称源于‘叮叮咚咚’的伴奏音,在利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,至今有300多年历史。与豪放的梆子戏和徐州味的柳琴戏相比,丁丁腔婉转甜美,是大运河南北交融的产物。”
“佛坐西山水流东,幼年的人儿活气生。那日上山花未放,今日下山花正红。”在石头部落的山顶平台,背对着山下浩浩荡荡的微山湖水,孙倩为大家清唱了一段丁丁腔,嗓音清亮,曲调悠扬,令听者动容。
之后,大家跟随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副会长、在文史圈有徐州“于霞客”之称的于克南的步伐,考察了山的南侧。于克南根据徐州地方志记载和20多次走访,推断出明代运铁沟遗迹。他在寻访古驿道时发现了一处历史古迹,一个隐藏在村中小巷高约2.5米、宽约5米的明代石寨门。
利国历史悠久,古迹众多。参与《千秋苏轼利国镇》编撰的王脉新介绍,汉代利国就有冶炼业,设有铁官,唐代置秋丘冶,宋代狄青在此铸造兵甲,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改进了利国冶炼工艺,并在上皇帝书中阐述了利国监的重要性。
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做强旅游产业?考察之后的座谈会上,利国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利国于2012年被授予“中国苏轼文化名镇”称号之后,致力于打好苏轼牌、挖掘历史文化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开展苏轼文化进机关、进校园等一系列举措。
“做足生态水文章,答好驿站旅游卷。”市作协副主席李继玲从景点开发、古迹挖掘、文化开展和营销推广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思考。她说:“旅游给文化带来活力,文化给旅游带来魅力,充分挖掘地方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,借助文化的力量展示内涵,可以增强利国旅游核心竞争力。”
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。利国发展旅游业,有着很好的人文自然基础。”市文广旅局资源开发处处长赵会勇表示:“发展地方旅游需要找准方向,在吃住行游方面,当地更适宜发展农家乐。”
“用艺术乡建唤醒乡村之美。”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教授马平认为,“将美学融入乡村空间设计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,地方文化的挖掘终究是要为现代人服务,利国的苏轼文化、冶金文化等在社会的大力弘扬,是一个特别好的态势。”
如何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彰显文化、旅游的作用,让乡村从富起来到美起来、雅起来?一天的考察后,众人纷纷相约:这样的乡村文旅探访今后还将继续,以不同行业视角建言献策,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新闻爆料:0516-82345678 商务合作:0516-85792397 13775881757
版权声明: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、彭城晚报、都市晨报、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,受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的保护,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。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,如擅自转载、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,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。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!
-
让好婆媳好家庭成为“身边榜样”
要闻 / 时间:2023.05.28
-
『玩』转垃圾分类
泉山区 / 时间:2023.05.26
-
贾汪22.92万亩小麦陆续开镰
贾汪 / 时间:2023.05.26
-
政府搭台抓引领 传统庙会赋新意
贾汪 / 时间:2023.05.26
-
政府搭台抓引领 传统庙会赋新意
要闻 / 时间:2023.05.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