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pre id="djfdf"><strong id="djfdf"><small id="djfdf"></small></strong></pre>
  1. <track id="djfdf"></track>
  2. <p id="djfdf"><label id="djfdf"></label></p>
    <track id="djfdf"></track>

    • 学习新思想 护航新征程
    • 做文明徐州人 让城市更美好
      当前位置:首页 > 徐州新闻 > 要闻 > 正文

    扩量提质加速产业发展蝶变

    2023-01-05  来源:中国徐州网-徐州日报  编辑:杨磊
    2023-01-05  中国徐州网-徐州日报

    “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”。

    “要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,以强产业挺起现代化建设‘硬脊梁’”。

    ……

    这些话语催人奋进,无不彰显着产业的重要性。

    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、是城市发展的根基。代表委员、企业家们等经济界人士围绕“如何构建‘343’创新产业集群”展开讨论,积极建言献策,纷纷表示要抓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,为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    推动徐州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升级

    ——访市政协委员、徐州和平医疗集团董事长周春锦

    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,加快建设创新引领、产业高端的现代化强市,徐州提出了深入实施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。其中,医药健康产业是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板块。

    市政协委员、徐州和平医疗集团董事长周春锦表示,随着人口老龄化、慢性病患病率上升、公民健康意识增强等宏观因素的影响,智慧医疗的优势更加凸显,数字健康市场占比持续攀升。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,医疗市场需求潜力巨大;同时具有创新活力、开放、诚信、包容的营商环境,备受众多智慧企业的青睐。徐州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。

    智慧医疗是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相关技术,进行医院信息的智能化采集、转化、存储、传输和处理,从诊断、治疗、预防、筛查、康复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、精准化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,可以大量节省人力成本,缓解医务人员及医疗资源短缺的压力,减少资源浪费,提高工作效率,优化服务流程,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感。

    为加快智慧医疗建设,打造区域智慧医疗健康中心,推动医药卫生和大健康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,徐州和平医疗集团投资建设了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、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医院徐州和佳医院;继续深化与徐州医科大学进行合作,开展肿瘤、生殖医学等方面的临床科研,促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,推动智慧医疗新技术应用落地,积极创建以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,支持医疗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,推动更多更好科技成果走进市场、转化及应用。

    未来,徐州和平医疗集团将进一步以创新思维聚焦产业新趋势,继续携手国际国内知名大学、科研机构、国际知名企业、投资机构,开展生物医药、大健康产业的研发,共同推升徐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能级,全面助力建设医药健康新兴创业产业集群,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生命健康产业高地。

    本报记者 唐婧

    打造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

    ——访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马悦月

    近年来,徐州着力培育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,其中,数字经济占据新兴创新产业集群重要位置。“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徐州新实践必由之路。”徐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马悦月说。

    徐州通过组建“数字经济专班+汉风数字公司+淮海数字经济研究院+数字经济联合会+数字经济专班”全方位推进机制,研究制定“五年发展规划+三年行动计划+年度工作要点+支持意见”一揽子政策文件,探索建立“高质量绩效考核+行业监测评价+产业大脑智能分析”一体化督评体系等举措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。

    如何推动数字经济乘势而上,为培育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积蓄更强动能?

    马悦月表示,市发改委将更好发挥工作专班“政企协同”作用,纵深推进产业、城市、内容“三大数字化赛道”,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。一是育集群。鼓励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农业数字化转型,抓好64个数字经济市级重大项目建设,支持企业、科研院所开展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精心打造珠山数字经济产业园,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创新产业集群。二是促融合。加快建立数字资产交易中心,争创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、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改革试点城市,全力推动数据开放共享,鼓励数据资产化、价值化,赋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三是强基础。精准编排实施2023年度数字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,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、国家“双跨”平台企业,聚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信息枢纽城市。综合运用政策金融工具,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基建,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。四是抓招商。树牢招商员、宣传员、服务员“三大员”理念,全面掌握全市信息化资源需求、各板块的园区载体情况,分月度排定精准定向招商活动和项目对接活动,赴重点城市积极拼抢项目,带着客商进部门、跑企业、看园区,再招引一批“头部+生态”企业落地徐州。

    本报记者 李悦悦提升科创浓度 持续激发创新动能

    ——访江苏淮海科技城管委会经济发展处处长王栋

    “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的关键点,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‘胜负手’ 。”江苏淮海科技城管委会经济发展处处长王栋说。

    近年来,围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,一方面,淮海科技城加大科创项目招引和高成长性企业提升工作力度,增强对创新主体的综合性支持和保障,分层服务、分类扶持,扎实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;另一方面,紧密衔接全市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,聚焦“2+1”主导产业定位,在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,精准做好企业纾难帮扶,重点推动大正表面、吉安矿业等建成专精特新企业。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,淮海科技城加强与中国矿业大学的沟通联系,导入一流“双创”资源,不断做优中国矿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,为创新提供源动力。

    如何加快打造“科技创新策源地、高新产业孵化器、创新企业集聚区、科技双创示范区”?王栋表示,淮海科技城将抓产业促转型,做大做精“2+1”产业,精准做好企业纾难帮扶,加大专精特新引培、扶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,全面提升对全市创新型经济贡献度;抓平台强支撑,围绕全市产业发展、优势资源、服务“2+1”主导产业三个方面做好平台建设,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研机构、科创平台;抓活力浓氛围,统筹开展一系列高水平、有特色、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,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,释放创新活力,真正使淮海科技城成为创新创业者的向往之地;抓人才集聚力,加大力度创建江苏“华创苑”,建设区域留学归国人员“双创”品牌,为优秀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留徐开展“双创”活动提供支撑,同时,深化校地协同创新合作,加强与中国矿大等驻徐高校院所产学研深度融合,不断提升产业化、市场化项目质量和效益。 

    本报记者 李悦悦

    企业的发展壮大靠创新

    ——访市人大代表、明新旭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宋兵

    新材料产业是徐州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的一个组成部分。明新旭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新材料企业,始终秉承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,不断完善体制和机制创新,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,充分发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,为打造创新型企业而不懈努力。

    市人大代表、明新旭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宋兵说,人才是企业创新的第一资源,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。对于企业来说,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,要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领引支撑作用,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。

    明新旭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思考如何加快技术创新,推动转型升级,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

    公司积极与四川大学、天津工业大学、嘉兴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,与高校共建“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”,依托校方在纺织、皮革、新材料等领域的人才和创新技术储备资源以及企业平台优势,推动双方产学研深度合作。

    企业在2022年制定了五十多项围绕提升产品性能、节能减排、降低成本攻坚项目,60%以上项目获得显著成果;其中“全息幻彩皮革”获得2022国际CMF设计奖·材料金奖;2022年实现申报专利20余项,实现发明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;公司一直致力于智能制造建设,先后获得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和省级智能制造称号。

    未来企业间的竞争主要靠创新,这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唯一途径。明新旭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在创新产品开发、产业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资源整合,全面促进公司在汽车内饰新材料领域的业务发展,推动产能提升,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,打造一个百年企业。

    本报记者 唐婧

    以招引大项目支撑产业大发展

    ——访徐州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袁晓

    徐州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袁晓说,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、主阵地,徐州经开区将坚持以招引大项目支撑产业大发展,为全市“工业立市、产业强市”贡献经开区力量。

    瞄准赛道,全力构建“2+3”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做强工程机械“一号产业”,聚焦工程机械整机及核心零部件,打造2000亿规模的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;做大新能源产业,聚焦光伏、动力电池、氢燃料电池等方向,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;做优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,聚焦创新药板块,打造有竞争力的300亿级产业集群;做特集成电路及ICT产业,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及封测等关键环节,打造200亿级产业集群;积极发展数字经济,打造数字产业集群。

    招大引强,全力突破“1号工程”项目。瞄准世界500强、中国50强、行业前5强持续发力,以构建产业生态、完善产业链条为目标,聚焦“一大两高”项目,以重点突破带动产业发展,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卡特彼勒第三工厂、液流电池、16万片碳化硅晶片等一批龙头型链主项目,确保尽快签约落地,形成“签约一批、落地一批、投产一批、转规一批”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。重点突破外资,将经开区真正打造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高地。

    靠前服务,推动项目建设“加速跑”。进一步树牢“把企业家当自家人、把企业事当自家事”的服务理念,坚持招建一体化,集中资源、集合兵力,全力破解项目建设过程中难点、堵点问题,确保项目早开工、早投产、早见效,全力推进弘元新材料光伏产业一体化制造基地、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、中能4.6万吨颗粒硅等项目建设,努力形成“洽谈项目抓签约,签约项目抓开工,开工项目抓投产,投产项目抓见效”的良性循环

    本报记者 季芳

    注入“金融活水”写好产业篇章

    ——访兴业银行徐州分行党委书记、行长黄苑苑

    如何将金融服务与政府产业导向相结合,助力徐州市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壮大?当前,市政府选择三个优势创新产业、四个新兴创新产业、三个特色创新产业作为产业升级、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,既与党的二十大关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的会议精神相契合,也是我市扎根现实、立足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。

    兴业银行徐州分行党委书记、行长黄苑苑表示,支持“343”产业发展壮大,金融机构义不容辞。作为驻徐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,兴业银行徐州分行主要从三方面做起:一是强化“343”产业中龙头企业金融支持,如分行核定150亿元授信额度,用于徐工集团系列企业、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各类融资,另与我市“343”产业龙头企业,保持着密切业务合作;二是加大“343”产业新建项目金融支持。以集成电路与ICT产业为例,主动与建行、农行等国有大行组团,为江苏先导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1.4亿元银团项目融资;2022年以来新投放项目贷款9笔、金额4.47亿元,支持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。三是突出“343”产业中普惠小微企业金融支持。2022年,通过新增线上融资渠道、创新信贷产品,努力扩大相关产业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。除为企业提供传统信贷支持外,兴业银行也在借助集团化经营优势,为企业提供融资工具发行、债券投资、股权投资、集团撮合融资等投行业务、新兴业务金融支持,以满足不同企业、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。

    下一步,兴业银行将持续发挥金融服务优势,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用“金融活水”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
    本报记者 陈羿帆

    新闻爆料:0516-82345678  商务合作:0516-85792397 13775881757

    版权声明: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、彭城晚报、都市晨报、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,受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的保护,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。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,如擅自转载、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,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。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!

   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

    <pre id="djfdf"><strong id="djfdf"><small id="djfdf"></small></strong></pre>
    1. <track id="djfdf"></track>
    2. <p id="djfdf"><label id="djfdf"></label></p>
      <track id="djfdf"></track>